鸿德宝墨斋(12)

来源:兴义现代男科医院 编辑:发表时间:2012-02-06

素食文化1 2010-10-24 02:03 (一)素文化的发展 提到素食,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:正心修德和有益健康。不错,自从人类走出蛮荒,素食就一直在这两

素食文化1
2010-10-24 02:03

(一)素文化的发展
  提到素食,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:"正心修德"和"有益健康"。不错,自从人类走出蛮荒,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。
(二)正心修德
  远古的人类生活于自然中,他们的饮食取之于大自然,那时的人们对于荤、素是没有界定意识的。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,人类文明发展起来,物质越来越丰富,人们对自己的饮食开始反省,对蔬食和肉食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。   人们开始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:在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,一定要"茹素数日,以净其身,清其心"。上至皇帝、贵族,下至黎民百姓,莫不认同,莫不尊行。可见"茹素"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"味"。所谓"净其身",意与"仁"同,圣人孟子云:"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"。所谓"清其心",意为不纵欲,满足于恬淡之心境,《吕氏春秋》之《本生》篇说:"肥肉厚酒,务以相强,命之曰烂肠之食"。   那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,纵欲不仅有损身体,而且还是导致昏聩,以致一切灾殃的根源。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、十五吃素的习俗,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深刻的理念。原来,夏王桀于乙卯日被商汤所灭,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。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,以致昏蒙而灭亡。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,节俭寡欲,以示警惕。民间也纷纷效仿,后来即演变成"朔望斋"--逢每月初一、十五日吃素。   说到"斋"和"素",原本不是一码事。吃"素"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,而吃"斋",则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为,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中国。"斋"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,除不许吃动物性食物外,还包括所谓的"小五荤"或"五辛"(大蒜、小蒜、阿魏、慈葱、茖葱)。佛教认为午后应禁食,否则就不是清净身心了。随着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,从吃"斋"到不吃动物性食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汉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,吃"斋"与吃"素"也就成为了同一意思。   素之"正心修德"始终是然,及至今日,提到吃素,人们还不禁要问:"你是不是信佛?"
(三)有益健康
  从古至今,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,有益健康。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,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,而"平易恬淡"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。《吕氏春秋》之《重己》篇指出,善于养生的人是"不味众珍"的,因为"味众珍由胃充,胃充则大闷,大闷则气不达","众珍"主要指游鱼、飞鸟、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。认为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,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。明代医家李延认为,对中年人的精气亏损采取服药补阴阳的方法,一般都不能收到尽善尽美的效果。唯素食调养,能气阴两补,助胃益脾,最为平正,不仅适合于中年肾亏,也适合于老人、妇女和儿童的其它亏损病症。明代儿科学家万全,在其所著《养生四要》里也再三倡导学习古人"尚淡泊"的生活方式,他认为素食可以使人的体魄、精神处于最佳状态。   西方人的科学理论对素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,他们从营养学、医学的理论出发,对动物性食品、谷类及蔬果类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维生素、矿物质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,发现素食不仅可以充分地提供人类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,而且去掉了动物性食品所带来的多余胆固醇等有害健康的因素。人们发现肉食和过量饮酒给自身带来心脑血管疾病、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诸多病症,而坚持素食几乎可以完全防止这类疾病的发生,并对这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。调查还发现素食者比肉食者不仅在身体上更加健康,而且在生理上更能适应,素食还是提高智力,培养良好心境,有益包皮包茎的饮食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素食,并希望素食在带来健康的同时,也能够让人们享受到美味。现代的素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。
(四)现代人类对素食的思考
  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,饮食早已不再只追求裹腹,美味而富营养是最基本的要求。   今天,人类越来越多地反思自己,反思其他生命。同时,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--地球,甚至外层空间。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:保护环境,爱护生命。为此,回归自然、回归健康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,深深地影响着现代饮食的观念。于是,天然纯净素食成为21世纪饮食新潮流。素食者越来越受到尊重,能以素食款待宾朋被视为高雅的礼仪。   虽然今天的素食不再有宗教的味道,但其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爱护生命的意识体现出现代人类的文明、进步和高雅。
(五)传统素菜发展的几个阶段
  素食古已有之,作为素菜,主要原料是蔬菜、瓜果之类。到西汉之前,无论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,素菜的品种都是大同小异的。到了西汉初期,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,从此,素菜出现了一个新品种--豆腐菜,把素菜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。   魏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传入中国,并得到较大发展,全国各地佛寺林立。佛教宣扬的"戒杀放生"与儒家传统的观点"仁"相结合,使素食之风大盛,出现了有目的地专门吃素的人群。此后,吃素不再仅仅是普通平常事了,蒙上了一层"庄严",一层"清高"。此时出现了"寺院素菜"。   隋唐时期,素菜得到了很大发展,已形成独特风味。到了南宋时期,再次掀起了素菜的高潮,在汴梁已有专门的素菜馆。到了清朝时期,素菜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,成了与享有盛名的四大菜系并立的又一菜系。
(六)传统素菜的三个流派和两大方向
  我国传统素菜可分为寺院素菜、宫廷素菜与民间素菜三个流派。寺院素菜讲究"全素",禁用"五荤"调味,且大多禁用蛋类;供帝王享用的宫廷素菜,追求用料的奇珍、考究的烹调技法、外形的美观述意;民间素菜用料广泛,美味而经济,为人们普遍接受。   "全素"派与"以荤托素"派是我国传统素菜发展的两大方向。"全素"派追求"清净"--用料上绝对排除肉类、蛋类?quot;小五荤"、甚至乳类制品;"以荤托素"派力求好的味道,用料广泛,不仅可用蛋类,还可用肉汤甚至海参等作为调味料或主料,很难再冠以"素菜"之名了。
(七)现代素食风格
  现代人类的生活讲求效率和完美,现代科学的素食力求美味,力求营养。   从古至今,素食风格可分为"全素"、"以荤托素"两种,而现代科学的素食以仿真为风格。我国在清朝时期"仿荤"素菜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,如用山腰、腐皮作成的"素烧鹅"等,从用料上可以看出当时的"仿荤"只是形的模仿,在当时可称得上美味素菜了。   现代素菜的仿真可谓神形兼备,以假乱真,它的美味堪与荤食大菜媲美,甚至更胜一酬。采用纯天然植物为原料,经高科技手段加工提取,其营养价值远非肉食可比。忙碌的现代人类于喧嚣中停下来,享受如此纯净、如此美味,体会自然、体会回归,不亦乐乎!
编辑本段素食材中的营养价值
  现代的饮食潮流趋向健康的素食,大体说来,素食具有降低血脂、降低血糖、降低血压、降低胆固醇等功效,还有高纤维、低   
热量等特点。对现代人特别是都市人普遍存在的“四高”,即高血脂、高血糖、高胆固醇、高血压,素食正在成为一种尿道下裂。自然界物种丰富,素食原料也丰常繁多,这为我们进行素食烹饪的创作提供前提,那么这些的植物性食材的营养价值如何呢,南普陀素菜如何将素食与美食巧妙地结合呢?
豆腐(bean curd)
 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。大豆的蛋白质价可与鱼肉相媲美,是植物蛋白中的佼佼者。大豆蛋白属全价蛋白,其氨基酸的组成比较好,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它都有。   除蛋白质以外,大豆中含有18%左右的油脂,其绝大部分可以转移到豆制品中去。大豆油脂的亚油酸(人体必需的主要脂肪酸)比例较大,且不含胆固醇,不但有益人体神经、血管、大脑的发育生长,而且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病、肥胖病等常见病发生。   大豆中也含有一些蛋白酶物质、皂甙和破坏维生素的成分,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,但只要适当加热即可消除;另一方面,用大豆直接制成食品,人体对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只有 65 %,而制成豆腐以后,消化吸收率就可以提高到 92 %- 95 %。   豆腐不仅是味美的食品,它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。中医书籍记载:豆腐,味甘性凉,入脾胃大肠经,具有益气和中、生津解毒的功效,可用于赤眼、消渴、休痢等症,并解硫磺、烧酒之毒。这些,都陆续为现代医学、营养池所肯定,比如,豆腐确有解酒精毒的作用;豆腐可消渴,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。俗话说“青菜豆腐保平安”,这正是人们对豆腐营养保健价值的赞语。   南普陀素菜中,豆腐的应用也不少,南海金莲,鼓汁豆腐、五谷丰登、佳香豆腐等菜肴都以豆腐为主料,其中南海金莲还荣获93年第三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银奖,第四届中国美食节“中国名菜”称号呢。
胡萝卜(carrot)
  胡萝卜又名红萝卜、黄萝卜。每百克胡萝卜含蛋白质0.7克,脂肪0.1克,糖类10.3克,胡萝卜素3.94毫克,维生素A0.651微克,维生素B1 0.07毫克,维生素B2 0.04毫克,抗坏血酸9毫克,维生素E 0.32毫克,以及钾、钠、钙、磷、铁等十几种矿物质和多种上氨基酸。此外胡萝卜还含有挥发油和多种有机酸,经分析,胡萝卜还含有一种能降低血糖的成分。中医认为胡萝卜性微温味甘辛,入肺、脾、肝经,具有下气补中、利胸膈、调肠胃、健胃肠、助消化及防治因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疾病等功效。   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,它在人的肝脏和肠壁中受胡萝卜素酶的作用转化为维生素A,对保护眼睛和治疗夜盲症有效,还能维护皮肤粘膜的完整性和正常的新陈代谢,使机体免遭细菌、病毒感染。它还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能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。   胡萝卜及胡萝卜花中含槲皮素、山荼酚,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,降低血压血脂,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,可用来治疗冠心病、高血脂、高血压等病症。   胡萝卜中含有干扰素诱生剂,人体在干扰素诱生剂的刺激下能产生干扰素,它有抗病毒和抗肿瘤的作用。胡萝卜还含有木质素,这是一种免疫能力很强的物质,可提高巨噬细胞的能力,减少感冒的发生,且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。其中所含的挥发油,具有芳香气味,能促进消化。胡萝卜中的果胶物质可与汞元素结合,以降低血中汞离子的浓度。长期接触汞制剂的人,常吃胡萝卜对身体有益。
笋(bamboo shoot)
  笋类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膳食纤维、胡萝卜素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及钙、磷、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。冬笋又有“素食第一品”之说,不仅是蔬菜,还是良药。中医记载,冬笋味甘性寒,具有“利七窍,通血脉,化痰涎,消食胀”等功能。现代医学认为,竹笋具有吸附脂肪、促进食物发酵、助消化和促进排泄等作用,所以吃竹笋具有性传播疾病作用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舒郁、降浊升清、开膈消痰。”福建多山,笋类资源相当丰富,南普陀素菜以此为优势,选用鲜嫩的竹笋作佳肴,如冷盘中的岁寒三友等。
竹 荪
  竹荪,又有竹参、竹笙、面纱菌等名称。竹荪是一种名贵食用菌。竹荪产于夏秋之季,从苦竹根部长出。它有深绿色的菌帽,雪白圆柱状的菌柄,粉红色的蛋形菌托,在菌柄顶端生着一圈细致洁白的网状裙,从菌盖向下铺开,形似汽灯纱罩,黎个菌体显得十分美丽,有 “真菌之后”、“蘑菇女皇”等美称。   竹荪的营养价值很高,据测定,含粗蛋白20% 、粗脂肪26% 、碳水化合物38.1% ,还含有多种氨基酸,特别是谷氨酸的含量很丰富,高达1.76% 。竹荪洁白如雪,鲜甜脆嫩,清香爽口,味道极美。不仅可单独做菜。而且还可与各种荤菜或素菜相前列腺痛。竹荪不仅是高级筵席上的名贵菜肴,对体质虚弱、精血不足、食欲不振、高血压、胆固醇过高及腹壁脂肪过厚等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。   竹荪在南普陀素菜中也应用极多,如竹笙如意、椰风竹韵等,其中椰风竹韵这道菜于2004年3月代表南普陀素菜参加中央电视台的烹饪电视擂台赛,获金牌菜称号。
芋头(taro)
  芋头又名芋艿、毛芋等。每百克芋头含蛋白质1.9克,脂肪0.1克,糖类11.4克,粗纤维0.8克,维生素B1 0.06毫克,维生素B2 0.05毫克,维生素C 9毫克,维生素E 0.48毫克,维生素PP 0.7毫克,还含有钾、钙、磷、镁、铁等十几种矿物质和谷氨酸、天冬氨酸等18种氨基酸,此外,还含有粘质等。中医认为芋头性平味辛,入胃、大肠经,具有益胃、宽肠、通便、解毒散结、补肝肾、止热渴、添精益髓的功效,可以治疗大便干燥、硬结,妇女恶露不畅及肿毒、甲状腺肿、肠中癖块、关节炎、乳腺炎等病症。   芋头含有各种营养成分,主要是含有丰富的淀粉,比一般蔬菜均高,因而芋头可作主食充饥,且质地较马铃薯细软,无龙葵素,易消化,适于胃弱、肠道病、结核病及病人恢复期食用,可以调中补虚,少食可助消化,同时能化痰积,解毒醒酒。芋头中含有较多氟,能预防龋齿。   南普陀素菜大量选用芋头中的精品——槟榔芋作为食材,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可靠,特地在郊外建立专用基地,跨埂决不用。香泥藏珍、金藤葡萄等佳肴都是以槟榔芋作为主料,这两道菜都在第四届中国美食节上入选中国名宴;香泥藏珍还是邓小平同志访厦期间最欣赏的一道菜。
莲子(lotus seed)
  莲子又名藕实、莲实、莲蓬子等,莲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,每百克干莲子中含蛋白质19.5克,脂肪   1.7克,糖类58.9克,维生素B1 0.23毫克,维生素B2 0.05毫克,维生素C 7毫克,维生素E2.78毫克,钾14.48毫克,钙87毫克   ,锰9毫克,锌3.22毫克,还有天门冬素和蜜三糖等,营养丰富的滋补食品。   中医认为莲子性平味甘、涩,入心、肺、肾经、具有补益脾胃、止泻、养心安神、补肾固涩等功效,可以治疗脾虚泄泻、   心悸不安、失眠、夜寝多梦、等病症。   莲子中含钙量非常丰富,钙除构成骨骼和牙齿成分外,还具有安神养心,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作用。莲子中的磷含量特别   丰富,磷除构成牙齿、骨骼的成分外,还可以帮助机体进行蛋白质、脂肪、糖类三大代谢和酸碱平衡。莲子中的钾元素含量位   居所有动植物食品前列,丰富的钾元素对维持肌内的兴奋性、心跳规律和各种代谢有重要作用,此外还有利尿作用,对心悸、   失眠等症有一定的疗效。   福建建宁的莲子天下闻名,在清朝作为贡品,为莲子中的极品,南普陀素菜选用上等的建莲作佳肴,有南海金莲、参杞菇   汤等。   香 菇   香菇上有鳞片白色菌,肉厚,常生于阔叶树和倒木上。我国长江以南,各省区均有香菇分布,味道鲜美营养丰富,每100   克,干菇中含125克蛋白质糖60克,脂肪为6.4克,还有大量的麦角固醇和维生素D等,其蛋白质中含有18种以上氨基酸,而人   体必须有的8种氨基酸中,香菇中含7种,特别是所含的香菇多糖对癌细胞有抑制作用,能抑制血中胆固醇,降低血脂的核酸物   质,防止动脉硬化和血管变脆、降低血压等作用。   香菇在素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,可作主料,或调味,或炒,或蒸,或汤均可。南普陀素菜选用闽西北产的优质香菇,个大   味香,充分挖掘利用这难得的食材,创出诸如丝雨菰云、半月沉江等名菜佳肴,在其他的菜肴中也加入适当的香菇用于调味或   增色。   木耳(agaric)   木耳又叫黑木耳,担子菌纲,木耳科,子实体胶质,浅圆盘形,不规则形,宽 12 厘米,新鲜时软干后收缩,略有皱纹;   红褐色,或粽褐色,干后呈深褐色,外面有短毛,主要生长在柏、杨榕、洋槐等。阔叶树上和腐及木上,及针叶树,冷杉上密   集成丛生长,我国大部分地方均有种植,一直为人们喜食的营养价值很高的珍贵食品。   木耳中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及对人体有益的植物胶质,有益气滋阴,补肾强身,活血止血,增进食欲,促进消化,润   健皮肤,润肺实脑等作用,可治疗气血不足、久病体虚,也可作为高血压、血管硬化等病人的理想佳肴。   银 耳(tremella)   银耳为高级天然滋补食用和药用真菌。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药用成分,其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及酸性异多糖等   物质。酸性异多糖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,有扶正固本的作用。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、肺原性心脏病有显著的疗效。并能提高   肝脏的解毒能力,有保肝的作用,所含的多糖物质又具有抗癌作用。中医认为银耳具有强精、补肾、润肠、益胃、补气、和血   、强心壮身、补脑提神、包皮包茎嫩肤、延年益寿的功效。可以配以润肺健脾的冰糖、樱桃脯,增强其滋补作用。   南普陀素宴中,常以银耳作甜汤,配以红枣,并美其名曰:雪映银浪。无论是从菜色、口感,乃至菜名都让人有一种心清   神爽之感。
编辑本段素食与佛缘
  素食,不等于素斋,并不为佛教所独有,但中国的素食文化与佛门更为亲近确有其渊源。世易时移,素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历   经流变,并日趋成为尿道下裂。值得关注的是,“新素食”与佛教文化仍然有着难以割舍的“缘”。 [素食佛源 ] 佛教传   入中国之前,汉地已有素食之风,《黄帝内经》等医书中即记载古人“养、助、益、充”的饮食观念,提倡“五谷为养、五果   为助”,并视素食为一种美德;老庄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,也提倡寡欲养生型的饮食观。很多隐逸的文人志士,崇尚自然,认   为吃肉使人气浊,吃素使人气清,因而追求清气,奉行素食原则。 原始佛教并没有规定僧人吃素,而是随缘随化,因此律   仪中并没有禁止食鱼肉的戒条,所以今天的南传佛教、藏传佛教的僧人以及北传中的日本僧人都允许吃鱼肉。佛教在传入中国   的初期,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,汉地僧人食素是在1400多年以前,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,所以素食是汉传佛教僧   人特有的规定。 梁武帝萧衍虔信佛教,曾三度以身舍佛。因其对佛教经典熟稔于心,根据佛经“戒杀生”的规定,于天监   十年,即公元511年,梁武帝写了4篇《断酒肉文》,并在皇宫“凤庄门”集僧尼1000余众,宣唱此文。此文第一次提出禁止僧   尼“食一切肉”的主张,并以“王法治问”的强制措施严加管制,从而形成汉地僧人吃素的制度,并一直坚持至今。同时,梁   武帝还提倡臣民吃素,并规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,不准用三牲猪头,而改成面粉做的牺牲品。自梁武帝规定僧人吃素之   后,佛教倡导素食可谓最力,很多大乘佛教经典明文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之肉,并以因果报应、三世轮回观点论证食肉之过失   ,因此素食便结下了源远流长的佛缘。 素食流变 过去,素食常常与持斋念佛联系在一起,佛门净素是素食的主流;但   近年来,健康、环保、慈悲、和平理念的推广,使得民间素食成为尿道下裂,甚至成为个人品位高雅、现代意识浓郁和一个城市文   明进步的标志。 素食的原料,过去以青菜、豆腐为主;现在已发展为大豆蛋白、小麦蛋白、魔芋、菌以及海藻提取物等。   素食者主要吃的是谷物、豆类、蔬菜、水果、干果及种子。 民素前列腺增生的主要表现为个人“素食主义”的盛行和各地素菜馆   的兴起。现代素菜馆融合了宫廷素食、佛门净素和民间各大菜系的素食,甚至引入很多西餐的做法。素菜馆主要有两个门派,   一是仿荤,重形象逼真、“味妙味肖”;二是全素,但求原味创新,尽量不使用半成品,相比之下,后者似乎更趋尿道下裂。很多   素菜馆为了制作纯正精良的素菜,往往聘请佛门素斋掌勺大厨;店主很多都是在家居士,菜馆的布局清静雅致、供奉佛祖,厅   名、菜名会选取佛门典故,背景死精使用佛教死精,用具也会体现佛教特色,总之在整体设置、细节安排上都会亲近佛门,同   时往往会流通、助印佛教文化方面的善本。 现代民素更多积极地接引了佛教元素,秉承佛教饮食传统和文化内涵,融合了   宫素的精细、民素的天然、佛素的纯正,选料严格,制作精细,命名雅致,烹饪技法,博采众长,色、香、味、形、神、皿、   质、养、声、境和谐统一,可称为“新素食”。 总之,中国素食在理念、取材、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历经了种种流变,然而   ,“新素食”与佛教文化的亲缘关系仍然可见一斑。 [类别素食] 我国传统素食大致可分为4类,即   佛素、道素、宫素和民素。 佛素,即寺庙里的素斋,注重本色清淡、善巧方便;道素,讲究阴阳五行、清纯性真;宫素,   则是以素托荤、富贵典雅;民素,多为时令野菜、单纯朴实。佛素为净素,也就是全素、纯素,讲究素料、素名、素形、素味   ;宫素一般是帝王将相在祭祖、生日等重要时节的用膳,讲究素料、荤名、荤形、荤味,即以素料仿作荤菜。 佛素戒荤腥   ,荤指的是葱、蒜、韭菜等,腥,就是指有生命的鸡鸭鱼肉、虾、蛋等。佛经中荤字不读hun,而读成xun,是“熏”的意思,   指气味熏人的蔬菜,“荤乃蔬菜之臭者”。《梵网经》云:“若佛子不得食五辛。大蒜、葱、慈葱、兰葱、兴渠是五辛”,“   荤”即指此5种蔬菜。佛教认为吃了荤,耗散人气,有损精诚,难以通于神明,而且在为他人讲经说法之时会有口气,所以禁   食。 素食的动机因人而异,可能是基于宗教信仰,可能是出于健康考虑,也可能是经济因素,还可能是鉴于生态环保的理   念。不同的动机使得素食主义者选择不同的素食方式。素食者主要分为3类:一是全素素食、纯素食,也称为“严格素食”,   是指饮食中只有植物性食品,没有任何动物性食品,甚至连蜂蜜都不吃;二是奶蛋素食,也称为“不严格素食”,是指饮食中   有奶类和蛋制品及植物性食品的素食;三是奶素食,则是指饮食中可以有奶制品和植物性食品的素食。 佛素的主料可能是   全素素食、奶蛋素食或奶素食,但同时所取辅料要戒“辛”。民间有些素食者吃素的随机性较强,只是想换个清淡口味,或是   出于健康、性传播疾病或包皮包茎等考虑偶尔素食。

  • 共24页: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9
  • 10
  • 11
  • 12
  • 13
  • 14
  • 15
  • 16
  • 17
  • 18
  • 19
  • 20
  • 21
  • 22
  • 23
  • 24
  • 下一页